用社区医院实现养老无缝对接、利用楼盘增设老人活动空间、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养老院建设、增设养老保险险种、建议政府补贴民营养老院、为养老机构立法实现责权分开……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不仅全国两会上的代表委员关注,养老业界人士也对此问题有独到的想法。
代表委员说
让社区医生成为家庭医生“我是一名医生,在工作中了解到我国人口呈高龄化、慢性病化、失能化趋势。”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北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孙铁英曾去青岛一家心脑血管医院进行过调研,那一栋楼里既是医院又是养老院,平时不需要治疗的老人就在养老院生活,需要治疗就可以马上转移,医院旁边还有一家护理院和一家护理学校,护理学校的学生实习、供给又直接解决了养老院的需求。“这是很好的医养结合模式,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些经验和做法,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一些不愿意到养老院生活的老人,则可以选择和社区医院无缝对接。社区医生可以和辖区内的老人,主要是失能老人签订协议,聘请社区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定期巡诊,家庭医生需要为老人建立档案、制定医疗计划等,然后将这笔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鼓励更多民间力量
参与养老院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的看法是,虽然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非常重要,但据他了解,在我国这两种养老服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机构养老目前仍然是比较普遍的养老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会副理事长沈小南的意见是,是否能够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民间养老院。这方面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当然她知道目前已经有一些政策,比如较低的土地价格就可获得使用权,床位有补贴等,但是更多的政策如何落地还是问题。
“如何让社会力量参与同时也能得到合理回报,这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在郑功成看来,仅有简单的政策支持仍然无法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引导养老投资者按照老人的服务需求来提供服务。
增设全新养老保险险种
除了目前我们所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外,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罗良娟认为国家还可以考虑增设一种基础险种,这是一种全新的养老保险。“如果说退休金是用于解决老人吃饭问题,那么这笔养老保险金是解决老人生活问题的。”在罗良娟的建议中,她认为这种保险在开始实施时可自由选择,但同时需要由个人、单位、国家三方面来共同承担,缴交到一定的时间后就可以按月拿回用于生活所需。